作者对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分子机制感兴趣,博士期间独立探索进化过程和功能机制的关系。具体问题:给定细菌细胞产生能量的速度有限,当它在对于两个耗能表型都进行选择的环境中进化,它将如何抉择?它能否进化出更快的能量产生速度?如不能,它就无法适应这个苛刻环境了吗?

  实验很简单:在液体培养基里培养细菌11.5个小时,然后用携带有新鲜培养的毛细管吸引趋化强的细菌进入管中,然后将它们继续培养,重复循环(上左),每天两次。

  最终结果显示,进化的前七个星期,细菌按照预测以降低生长速度为代价提高了趋化能力。但是第八个星期,能量限制似乎被打破:细菌在维持高趋化能力的同时提高了生长速度。

  进一步实验发现,能量限制并没有被打破,但细菌“学会”了环境在12小时内周期变化的节律,在合适的时间,做合适的事情(上中):跟祖先比起来,游泳速度在早期被抑制(此时是培养期,不需要趋化)而在晚期被提升(此时毛细管对趋化的选择即将来临)。

  接下来的遗传和基因网络的解析发现,一个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域的点突变造成里上述新细胞行为(上右)。这个转录因子控制50个和趋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。而一个点突变是如何造成这些基因表达的系统性变化,进而造成新的细胞行为,还是一个系统生物学层次的未解之谜。

  接下来,实验室将沿着趋化-生长进化这条线索,展开基础研究上的深挖和医学上的应用。

  以上关于生长-趋化的研究中,对于生长和趋化的选择发生在不通的时间点,因而选择环境具有节律性,细菌对这个节律性产生了适应。

  现在,我们设计一个“细菌跑步机”,实现不间断的让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同时进行生长和趋化。这个环境不再具有节律性,因而细菌不再有时间的空子钻。在这个苛刻的条件下,细菌还能产生适应“突破”吗?如果可以,那它又能如何实现呢?比如,提高细胞代谢功率?但这可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呀,能轻易产生突破吗?

  肠炎是一种还没有特效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。溃疡性结肠炎是两种主要肠炎之一。其炎症仅发生在大肠。这一特点提供了设计合成进化策略的抓手。炎症部位的肠腔端一般都伴有氧气浓度提高。那么在大肠无氧的环境下,炎症部位向四周辐射出一条氧气浓度梯度。大肠杆菌天然具有对于氧气趋化的能力。其核心分子机制和主要基因网络也已经得到解析。然而野生型的大肠杆菌对于氧气趋化的敏感度具有特定的动态范围,无法按照本项目的要求:在无氧的大肠中向炎症部位趋化运动。我们将用TADR突变以Aer为代表的氧气趋化相关基因,并在活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中进行选择。预计在多轮突变-选择后,将获得在IBD小鼠大肠炎症部位高度富集的突变子菌株。将炎症抑制因子的表达原件装配在这种炎症部位靶向性细菌里,有望高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。